天氣炎熱,人體也會火氣大,容易嘴巴破、長痘痘、睡不好、大便不通、心神煩躁,這是中醫說的上火症狀,也是西醫講的局部發炎。
在夏季,人們動不動就上火和發炎。中醫教你降火氣,西醫幫你抗發炎,目的都是要制服人體內的邪火,身心才能平衡舒適。
體內有火,炎症多發
每到夏天,泌尿道感染人數都要多一倍,到婦科診所一看,5個患者裡面就有3個是來治療發炎的。還有像是腸胃炎、皮膚炎、結膜炎、感冒喉嚨發炎等,都是夏天經常發生的急性炎症。
急性發炎屬於實火,還有的人本身存在慢性發炎,像是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更年期女性容易出汗發熱潮紅等,就是身體有虛火的反應。
養生專家白雁提到,現代人習慣熬夜晚睡、壓力太大、過度勞累、飲食油膩,很容易引發身體起火,火氣上升,還會形成內熱,再碰到夏季的濕熱因子,就像火上澆油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暑病竟是寒毒發作?
中醫將外感病分為兩類,一類是外感寒邪,屬傷寒病;一類是外感熱邪,屬於溫病。但溫病並不是指一種病,而是含括了溫熱、濕溫、暑溫等,例如夏氣暑熱太過而生病,就稱為熱病、暑病。
黃帝內經裡面提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溫病的病因,就是冬天受了寒,寒毒會藏伏在肌膚,等到春天發作,就是溫病;如果到夏天才發作,就叫暑病。換句話說,溫病、暑病都是源自傷寒。
冬天寒邪潛藏在體內,這時陽氣也潛藏,到了春夏,陽氣生發,不但把寒邪轉化為溫熱邪氣,邪氣還會隨著陽氣從裡向外發,而越晚發作,熱越重,如暑病。特別是經常在外面露天勞動的人,冬天容易外感寒邪,春夏也更容易發生溫熱病。
暑濕燥邪,火力齊發
黃帝內經提到,「長夏善病洞泄寒中」,就是說長夏是腹瀉、腸炎、痢疾等疾病好發的季節。這是因為夏天陽氣在外,人體裡面的氣卻偏虛寒,特別是脾胃較虛,邪氣容易趁虛而入。
中醫觀點認為,長夏屬土,對應人體的脾臟,所以夏天病多發生在脾。這時候除了要清暑利濕,還要滋陰潤燥,才能調補脾胃功能。
“食物除了帶給人體營養,還帶來能量,透過飲食,將身體與自然聯繫起來。吃當季當地的食物,最能應對不同季節裡身體的變化。”
每個人體質不同,有的人需要補陽,有的人要養陰。夏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時候,換句話說,也要注意滋陰,以免陰氣過弱。
中醫說了,暑傷氣,熱傷陰,特別是現代人壓力過大,飲食油膩,人體經常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狀態。陰不足就會出現口乾舌燥、眼睛乾澀、鼻子乾燥、有慢性咳嗽,也容易虛火上炎。
在濕熱最重的長夏,盡量避免再生濕生熱,不吃太寒涼、太油膩的食物,以免傷脾胃,還容易生濕熱和上火。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夏天陽氣在表,陰氣在裡,肚子一冷就容易腹泄,所以要吃暖胃的薑。白雁提到,夏天盛產各式瓜類,可以潤燥降火,如冬瓜利濕,苦瓜清熱解毒,南瓜健脾潤燥,西瓜皮清暑又利濕。還有酸梅湯、綠豆湯都可以解暑,但記得都要喝溫熱的,才有解暑的效果。
養元氣,天然消炎藥
黃帝內經教我們,長夏如果不想病洞泄寒中,就要善養元真之氣,不讓邪氣傷到筋脈和陽氣,一旦病在內臟,人體就要鬧病。
譬如很多人常常飯後不消化,吃什麼拉什麼,說明他的脾胃虛寒,沒有火力去消化食物,漸漸的連脾腎陽氣也會變虛。而大部分清熱解毒的藥食是涼性的,脾虛的人不適合吃多,會加重拉肚子,大便不成形。
白雁提到,現代人都依賴吹冷氣、喝冰水來降溫降火,其實人體本身自有平衡機制,腎水是最好的製冷系統。我們在天熱的時候會出汗,其實就是腎水在工作,腎水升上來,心火就會降下去,一升一降自動調節,人就不會又燥又熱各種上火。
如果夏天沒有好好出汗,反而在人體毛孔張開時吹冷風,不只寒氣馬上入侵,暑熱之邪也不能隨著汗解,到了秋天,我們的肺、皮膚、呼吸系統就會出問題,過敏、氣喘、支氣管炎都容易發作。
練氣功促進體內氣血運行,不僅調理脾胃,也調和身體的水火。我們練功溫暖了腎水,有助它往上升,脾也得到溫暖,心火則被帶著向下行,這樣順行無阻的內部運動就是在養元真之氣,也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不上火的最有效方式。
#彥寬老師教你如何不上火最有效的降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