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來到秋分,可以發現雨水逐漸減少,空氣中的濕度變小,「秋燥」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特徵。
這段時間許多人的鼻子、嘴唇、口腔和皮膚都變得比較乾燥;體熱血熱的人可能出現流鼻血的問題;胃火大的人就容易嘴唇乾裂;肺氣不足的人會明顯皮膚乾裂;還有很多循環不好的人,腳後跟或手指甲附近都容易乾裂脫皮。
特別是有不少人開始出現乾咳的問題,就是喉嚨癢癢的,好像有痰但又咳不太出來,常常覺得喉嚨乾燥,喝水也無法止渴,這就是秋天最典型的「秋咳,燥咳」。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表示,秋燥容易讓人虛火上升,唾液、汗液、淚液和各種體液都容易被消耗,而這些都屬於人體陰的成分。陰虛了,人體就會出現上述各種燥症。
秋分之後,雖然秋高氣爽的天氣讓人感到涼快乾爽舒適,但是白雁老師提醒,其實秋燥的氣候很容易傷肺,特別是免疫力不好的,體力不足的,癌症復原的,都容易在這時候發生疾病,所以秋天調理肺氣是非常重要的養生保健步驟。
肺主管人體全身上下的氣息調節,還有通調水道的功能,有些人容易感冒,平時出汗很多,中醫通常會認定這是肺氣虛。肺還特別怕寒,如果一個人對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不好,也表示他的肺功能比較弱。
白雁老師表示,平時有練氣功這類慢運動的人,就有能力通過練功來調節身體的「氣循環」,例如,夏天練功後會大量出汗,這就符合夏天通過汗腺排毒的養生之道。到了秋天,津液開始流失,這時候練功就是為了增加身體津液的流動,保持皮膚的水嫩及所有開竅部位的潤滑,包括鼻子、眼睛、喉嚨、陰道及肛門等都是屬於開竅,這些地方的潤滑就非常重要,秋天練功就能幫助身體的水分分布均勻。
秋分節氣養生TIPS:
①早睡早起,動靜要平衡
秋燥容易使人出現失眠、睡不好的情況,也會影響到氣血的養收,這時候最需要調整睡眠,來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白雁老師說明,早睡是為了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是要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養收與舒展,一靜一動,動靜結合,陰陽才會平衡,睡眠品質自然改善,這就是養生的最佳狀態。
②潤肺驅燥,補身體的水
中醫說肺通燥氣,肺本身就燥,遇到氣候乾燥的秋天,人就更容易口乾舌燥、鼻燥、便秘,白雁老師建議可以從飲食上調節,多補充滋陰生津、酸甜爽口的食物,如梨、蘿蔔、柿子、蓮子、銀耳、芝麻等。底下就介紹一個簡單好做的秋梨食法。
材料:水梨、冰糖、川貝或朱貝
作法:1.準備水梨一個,中間切一半,將核取出,並且挖一個半圓小坑。
2.冰糖、川貝或朱貝擣碎後,放入小坑。
3.放在碗中入電鍋中蒸40分鐘,待梨軟後,取出放冷。食用時梨、梨湯、朱貝都要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