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我們祖先留下了獨門的氣功秘籍!
大家好,白雁老師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祖傳氣功調理的獨門秘訣。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氣功可以預防疾病、調理身體。但你們可能不知道,對於不同的病痛,古人還有許多獨到的氣功祕笈哦!
💡 本文精華預覽:
· 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辯證施功」理論的奧秘
· 古畫《導引圖》中獨門的「引法」療疾方子
· 探討「辟穀食氣」的獨特修煉之道
· 借鑒古人對練功時宜的獨到領悟

隋代巢元方和「辯證施功」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隋朝時期的醫學家巢元方。他可以說是研究「辯病施功」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諸病源候論》詳細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各種病因和病理,而且對每一種症狀,他還建議了對應的氣功療法。這本書裡就有足足200多種氣功方子,堪稱應病祛病高手!
「導引圖」揭示的治病先河
不過在巢元方之前,就有人開創了「辯證施功」的先河了。在出土文物《導引圖》,上面反覆記載了「引膝痛」、「引脾痛」、「引溫病」之類的獨門秘術,證明在隋朝之前的700多年,我們祖宗就已嘗試用導引方法袪除病痛。

所謂「引」到底是什麼?
所謂「引」是指通過特殊手勢和呼吸法門,把身體裡的病邪之氣引導排出體外,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巢元方做如下解釋:
「引之者,引此舊身內惡邪伏氣,隨引而出,故名導引。」
比如「引脾痛」就是雙手置於膝蓋外側的蹲馬步姿勢,沿膝關節外緣把脾臟周圍的病氣引出。「引膝痛」則需雙手舉到腋下,從這出口排出膝蓋附近的惡氣。
這聽起來有點神乎其技? 其實這種「引法」在現代某些頑疾中依然廣為流傳。
《卻穀食氣》獨特的食療法
另一寶貴文獻《卻穀食氣》。在古代一幅帛畫中,它緊挨《導引圖》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可見三者內容相通。前者講動功法門,而《卻穀食氣》則是輔以靜功的調補之法,合璧更佳。
《卻穀食氣》一文章可追溯到漢朝。當年張良「學辟穀導引輕身」,可見此食療法在當時已頗為流行。

什麼是「辟穀」?
文中所說的「辟穀」就是不吃五穀,改吃一味叫石葦的草藥。石葦可治「五癃閉塞」及通利小便。吃法非直接生吞,而是按一個特殊儀軌進行:
「朔日食質,日加一節,旬五而止。月大始饒,日去一節,至晦而夏質,與月進退。」
白話就是:每月初一吃一節石葦,次日增一節,如此增至十五便止。過了月圓,每天減一節吃,至月底只吃一節。如此循環往復。
辟穀目的是治病還是求仙?
那麼,辟穀目的是為了醫治疾病還是為了修道成仙呢?從史料看,似乎更多是出於治病需求,書上說張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穀」。
再者,文中也提到即使不完全辟穀,只需服用一些石葦便可強身健體。
不過,也不能否認當時可能有人抱著求仙之心而修行。只不過修道成仙這種事有些迷信色彩,與強身健體的目標已有出入。

「食氣」的獨門絕學
這篇文章的重頭戲是講「食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服氣或採氣。作者指出,在不同季節練功食氣,應該注意一些環境因素:
春季食氣宜:避開陽光黯淡、天色陰霾的日子,挑選朝霞滿天或晚霞熹微的良辰,陽光通豁最宜吸納。
夏季食氣宜:防範酷熱難當的熱風,選在黎明霞光或夕陽西下時分,通常也無風最佳。
秋季食氣宜:避開霜風籠罩的日子,挑選日薄西暘或明月高照之際,陽華正足。
冬季食氣宜:防範刺骨風寒,把握在暖陽普照、明月高懸時練功,可吸納天地至陽至陰精華。
古人對練功時宜的獨到領悟
只有挑選最適宜的天時節氣來吸氣練功,才能吸納最充沛的天地精華之力,對強身健體大有裨益。
當然,如果單純是為了求仙渴望長生,那純屬異想天開。不過,暫時戒穀調理身體,對某些病痛或許也有一些小補之效。只是這一點,還需要後世醫學專家們做更深入的研究和驗證。
總之關於食氣練功這一環節,古人留給我們的經驗和智慧實在是寶貴無比,值得我們後人汲取借鑒!他們對練功時宜的獨到領悟,真是發人深省,將氣功智慧傳承下去。

實地體驗氣功的神奇功效
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一些古代獨門氣功療法的精華內容。大家是否也被這些祖傳秘笈深深吸引了呢?如果你想要實際體驗氣功對身心健康所帶來的種種神奇功效,現在就來參加:
免費氣功體驗課程: https://baiyinqigong.e-qi.org/free-lesson-v1/
免費1對1健康諮詢: https://go.e-qi.org/sessions
開啟健康新體驗,有興趣的朋友們快點擊連結預約報名。名額有限, 請及時把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