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智慧源於儒家經典_氣功的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經典。
孔子提出「靜」與「壽」密不可分:
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指出了「靜」與「壽」的密切關係,他說:「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說的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靜下心來,保持寧靜無爭的狀態,有益於強身健體,自然就能延年益壽了。
孟子論氣的重要性:
孟子更進一步說明了「氣」的概念。他提出了「夫志,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以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觀點。氣就是充盈於體內的生命之氣,我們要好好滋養身體內的正氣,讓它自在地流動運行,這樣我們的身心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從上述可知,孔子及孟子早就意識到了內在的正氣對健康的重要性,懂得保持內心寧靜來滋養身體的正氣。
儒家聖人心法和修持秘笈:
《古文尚書》中有一段十六字「真言」被儒家視為「聖人心法」,道家則視為修持秘笈。其中,「人心惟危」指出了常人內心的不穩定,「道心惟微」則說明了內心深處的微妙之道。這些教誨都在強調執行中正之道,這已初步蘊含了氣功中「正念」和「中道」的理念。
- 人心惟危:平常人的內心總被雜亂的念頭擾亂,處在不穩定的危險狀態。
- 道心惟微:但只要靜下來,就能領會內在那份微妙的道心。
- 惟精惟一:修身養性絕不能三心二意,必須全心全意投入。
- 允執厥中:並時刻保持中正不偏的狀態,這才是修道的不二法門。
這些金句已點出了氣功正念、中道的精髓了!後來的理學大師們將古人的這些智慧傳承下來,並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靜坐的練功方式,適合大家輕鬆上手並練習。
理學家推崇的靜坐養性:
自宋代起,理學家將佛道的思想融入了儒家。周敦頤提出了「主靜」的概念,並運用了道家「無極」和「太極」的概念來解釋《易經》。程顥、程頤等人更進一步提倡靜坐修身,他們認為只有透過靜坐,才能達到心境的至善狀態。
明朝儒者之宗高攀龍的平常靜坐法:
在明代,高攀龍進一步總結出了「儒宗平常靜坐法」。這種靜功法更適合大家輕鬆上手:
• 不做任何準備,隨時隨地靜下心來,任身心的雜念自然漸漸平靜下來。
• 無論動靜,都要保持內心澄明清靜。動也好,靜也好,心念要保持平常心。
• 不去刻意壓抑干擾,只要守住內在的真心,雜念自己就會消失不見了。
高攀龍_靜坐吟:
高老先生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靜坐吟》:
靜坐非玄非是禪,須知吾道本於天。直心來自降衷後,浩氣觀於未發現。但有平常為究竟,更無玄妙可窮研。
告訴我們靜坐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玄學或禪學,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直心去感受內在的氣息,這份源自天地的浩然正氣就會自然呈現。平常而已,何須玄妙,正是此道的精髓所在。
結論:
因此,儒家的氣功之道雖看似平淡,實則蘊含深遠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
• 不拘小節,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勉強。
• 知行合一,理行相即,做人處事就是修行。
• 保持中正之心,致中和,時刻體現內在的寧靜祥和。
即便在紛擾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要懂得順其自然、安住當下。只要能時時保持那份超然的平常心,定能遊刃有餘,內心自得、自在,盡情體會這內心無往而不在的自由!
免費試聽課程!
想要深入了解氣功的智慧嗎?快來參加我們的免費試聽課程吧!在課堂上,你將有機會學習更多關於氣功對健康的好處,並親身感受氣功的魅力。趕快報名吧!
免費試聽課程,索取點此連結:https://baiyinqigong.e-qi.org/free-lesson-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