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來到又濕又熱的芒種,進入典型的夏季氣候。很多人表示最近好疲倦,睡眠不太安穩,做事也提不起勁來,其實都跟潮濕悶熱的氣候有關。
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提到,夏天對人體的心臟、胸肺、心血管的循環都是大挑戰。特別是今年的氣場特性,夏天會非常熱,暑氣又重,如果春天時又沒能將陽氣好好生發,濕氣排不出去,很多人到了夏天就會有頭昏腦脹、全身僵硬、拉肚子、萎靡不振、口乾舌燥、上火、出疹子等狀況發生。
【節氣小百科】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
芒,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快要成熟了;種,是穀黍類作物可以播種了。芒種,也是「忙種」,更是農民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候。
芒種時節天氣炎熱,雨水增多,到處都是濕熱之氣,常損傷人體腎氣和脾胃,讓人感到沒食慾、精神萎靡、四肢困倦,所以古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在芒種節氣更要注意增強體質,才能避免季節性疾病如中暑、腸胃疾病、暑濕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等發生。
適度曬太陽微出汗
白雁老師提到,濕氣的本質是陰寒,表現是汙濁、黏膩。例如喉嚨裡感覺有黏黏的痰,咳又咳不出來;或是可以感覺到自己出的汗很黏,味道重甚至有顏色;另外還有人是大便黏,總是感覺排不乾淨,而且沖不乾淨。
當身體有熱,容易口乾舌燥、便秘;如果體內有濕,就會頭重、身體沉重。白雁老師指出,大部分的人在夏天是濕熱並存,常會有上部上火,底下濕重的情況,所以容易疲倦、懶散,早上會有起不來,睡不飽的感覺,這就是夏季倦怠症。
現代人夏天幾乎離不開冷氣,不曬太陽,不愛出汗,這樣很容易把暑氣悶在體內無處釋放。再加上夏天代謝增高,迫使心臟輸出血量加大,皮膚毛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回流心臟的負擔和心肌耗氧,對心臟造成比較大的壓力,所以會覺得疲軟無力、不愛活動。
白雁老師提醒,在芒種節氣,應該把握解熱和祛濕的養生重點。黃帝內經指出,夏天應該「無厭於日」,也就是不要過分討厭陽光的照射,適度曬太陽能長養陽氣,振奮精神;再加上慢運動幫助排汗,有利氣血運行。體質增強後,身體對季節氣候變化就能適應良好,也會自動調節人體的熱氣和濕氣達到平衡。
節氣養生3招:
芒種別瞎忙,好睡好吃慢動
①子午覺安眠補氣
夏季濕熱籠罩,容易讓人心肺煩熱,頭暈腰冷。適合睡子午覺安眠補氣,讓陽氣得到休養和恢復,幫助身體解除疲勞。白雁老師建議,晚上不好睡的人,睡前可以加強靜功,如養元功或晃海功。
②補水飲食清淡
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水分消耗較多,容易耗氣傷津,要注意補充水分。但白雁老師提醒避免吃太多水果如芒果、西瓜等來消暑,會使身體冷熱不濟而易拉肚子。
如果平時運動或練功後,仍然有疲倦感的話,建議可以喝糖鹽水,或加糖的麥茶。另外,補充含鉀多的食物如玉米、紅薯、大豆、香菜、毛豆、芹菜等,也適合容易大量出汗、夏天懶動或頭暈的人食用。
③忙裡偷閒慢運動
夏季暑濕困身,加上很多人常常忙到蠟燭兩頭燒,能量過度消耗。白雁老師不建議過度運動把精氣神逼出來,因為這樣會動用到腎上腺及心氣,反而耗氣傷津。這時候更適合放慢腳步,儘量多休息,保持心平氣和。
忙裡偷閒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一段時間慢運動,例如練氣功放鬆和出汗,不但排身體的毒,也排情緒的毒。很多人發現,每天練功後身心輕鬆,氣定神閑,原本疲乏無力的感覺都消失了,練完又有滿滿的精力去忙碌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