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來不是偷懶:氣功的「慢養」哲學,預防三高就靠它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生活像按了快轉鍵▶️▶️?
工作要快、吃飯要快、走路要快、連休假好像也要塞滿行程才算充實。整個世界都在告訴我們「快就是好」、「效率就是一切」。在這樣的氛圍下,只要稍微「慢」一點,就好像跟不上時代,甚至會有點「偷懶」的罪惡感?
可是,一直衝、一直趕,你真的感覺比較好嗎?還是常常覺得心好累、身體好緊繃,好像錯過了生活中很多細微的美好?
「快」的代價,你注意到了嗎?
追求效率本身沒有錯,但當「快」變成唯一的標準時,我們可能會付出一些代價:
- 壓力累積: 持續的緊繃和匆忙,讓我們的神經系統一直處於警戒狀態。
- 忽略細節: 無論是對工作、對人、還是對自己,都可能變得粗糙,失去深度。
- 身心失聯: 沒時間好好感受身體的訊號,也沒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
- 生活品質下降: 即使做了很多事,內心卻可能感到空虛和倦怠。
氣功的智慧:「慢」是一種滋養
這時候,氣功練習中特別強調的「慢」,就顯得格外有智慧。氣功的「慢」,絕對不是懶散或沒效率,而是一種刻意的、有覺知的、充滿滋養的「慢」。我們可以稱之為**「慢養」**——用溫柔、耐心、不求速成的方式,慢慢地滋養我們的身心。
為什麼氣功要「慢慢來」呢?
- 深化覺察力: 動作慢下來,你才有機會「感覺」到更多。感覺到氣息的流動、肌肉的伸展、重心的轉移、甚至更細微的能量變化(氣感)。快動作往往會讓你「略過」這些重要的內在訊息。(這也呼應了我們之前談的「體感智慧」喔!)
- 身心更合一: 慢慢動,你的心念才有時間跟上身體的動作,不容易分心、胡思亂想。心跟身在一起,專注力自然提升,內耗也減少了。(這跟「收攝心神」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 培養與積蓄能量: 在中醫和氣功的觀念裡,過快、過猛的動作容易耗氣。而舒緩、柔和、連貫的慢動作,更有助於氣血的順暢運行,以及能量(氣)的培養與積蓄。
- 啟動放鬆反應: 緩慢、有節律的動作,配合深長的呼吸,能夠幫助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活躍起來,讓身體進入放鬆、修復的狀態,有效對抗壓力。
✨ 小試身手:體驗「慢慢來」的美好
想感受一下「慢」所帶來的不同嗎?
-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可以坐著或站著。
- 選擇一個超級簡單的動作,例如:將雙手手掌心相對,放在胸前(像合掌的起始動作),然後非常、非常、非常緩~~慢~~地向兩側水平打開(手臂不用伸直),感覺胸口也跟著打開。接著,再非常、非常、非常緩~~慢~~地將手掌合攏回胸前。
- 試著讓動作越慢越好,慢到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手臂移動的每一寸軌跡、肩膀肌肉的細微牽動、甚至是指尖劃過空氣的感覺。
- 如果可以,配合自然、深長、緩慢的呼吸。吸氣時打開,吐氣時合攏(或者反過來也可以,找到你覺得順暢的方式)。
- 不用做多,重複做個3-5次(大概一兩分鐘)。做完後,靜靜感覺一下:當你刻意「放慢」速度時,你的心境(是不是比較平靜、專注了?)和身體感受(是不是比較放鬆、舒展了?)有什麼不同?
把「慢養」帶入生活:每天給自己「慢」下來的練習
氣功的「慢」,不只是一種練習技巧,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當我們在練功時體會到「慢」的好處,也可以試著把這份「慢」帶到生活中:
- 吃飯慢一點:細細品嚐食物的味道,感受飽足感。
- 走路慢一點:感覺腳步的起落,看看周圍的風景。
- 說話慢一點:聽清楚別人的話,也想清楚自己要說的話。
- 留白多一點:在行程中刻意留些空檔,讓自己喘口氣。
而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把「每天練習氣功」本身,當作生活中最具體、最深刻的「慢下來」的練習。 它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基石。
允許自己「慢下來」:刻不容緩的健康功課
在這個推崇速度的世界裡,允許自己「慢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反叛,也是一種深刻的自我關懷。這不僅是為了心情好,更是為了身體的長治久安。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時間修復,神經系統需要機會平衡。如果我們不主動「快點慢下來」,長期讓自己處於緊繃、加速的狀態,我們的心跳、血壓、甚至是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都可能長期失衡,悄悄地為未來的健康埋下隱憂。
因此,氣功的「慢養」哲學,提供了一條找回內在平衡、對抗倦怠、滋養生命的路徑。這不是偶爾心情好才做的消遣,而是像每天要刷牙一樣,需要融入日常的健康功課。
而每天只要堅持練習短短10分鐘(就像白雁老師一直強調的),就是給自己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遠離慢性病風險,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健康投資。想學會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慢養」之道嗎?氣功練習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起點。歡迎持續關注我們的分享,或者,如果您渴望學習更多放慢腳步、滋養身心的方法,歡迎預約一對一免費諮詢,一起探索慢活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