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不是只有補氣,更重要的是:練進來的清氣要收好,練出來的濁氣要排乾淨
EnerQi大雁功法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完整的陰陽對稱設計:有前就有後,有左就有右,有上也有下,360度全方位疏通全身經絡,來平衡人體的經絡、氣機、臟腑。今天就用第13~18式向大家展現這一特色,這六式動作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氣機循環,先左後右,既是功法的對稱美學,更是氣機平衡的生理需求。
第13式:推氣——濁氣不留體內,一推而清
在前十二式的練習過程中,我們透過各種動作激發了體內的氣機流動,這個過程必然會將平日潛藏在臟腑深處、經絡暗角的病氣、濁氣翻攪出來。如果不能及時將這些負面能量排出體外,反而會造成氣機紊亂,出現練功後的不適反應。
排濁原理:透過勞宮穴與大腸經、三焦經協調,將練功中翻攪出的濁氣有序排出
推氣的動作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刻的中醫理論基礎。手心朝下向右側外推的過程中,勞宮穴成為濁氣外排的主要通道。勞宮穴屬於心包經,在五行中屬火,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和散發力。當我們以柔和而堅定的力量向外推氣時,實際上是在運用心包經的火性特質,將體內的陰濁之氣透過陽性的推動力送出體外。
這個過程中,大腸經扮演了關鍵角色。大腸在中醫理論中主傳導、主排泄,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通道之一。推氣動作正是借助了大腸經的排泄功能,配合三焦經的氣化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濁氣清除系統。三焦經負責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在推氣過程中協調各個臟腑的濁氣向體表、向四肢末梢集中,最終透過勞宮穴推出體外。
意念配合:「意到氣到」的流動感知,從胸腹→肩背→手臂→掌心的完整軌跡
推氣的心法在於「意到氣到」。練習者必須在推氣的同時,意念中清晰地感受到體內濁氣的流動軌跡:從胸腹深處浮起,經過肩背,流向手臂,最終從掌心推出。這種意念的配合不僅能增強推氣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練習者對自身氣機狀態的敏感度,這是氣功修練中「內視」能力的基礎訓練。
現代機制:促進淋巴循環與自律神經調節,緩解練功後的不適反應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推氣動作透過手臂的伸展和胸廓的開闔,能夠促進淋巴循環,加速體內代謝廢物的排除。同時,這種有意識的呼吸配合動作,也能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緩解因練功過程中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的緊張感。
第14式:撈氣——五指聚氣,雙掌納地氣
在清除體內濁氣之後,我們需要主動從大自然中攝取清淨的能量,補充因推氣而消耗的元氣,這就是撈氣式的核心功能。
手形奧秘:五指併攏微彎形成完整經絡能量場,勞宮穴如氣壓感應器吸納地氣
撈氣的動作設計充分體現了道家「法自然」的修練理念。雙手掌心朝上,五指併攏微彎,形成一個天然的能量收集器。這個手形在氣功中被稱為「蓮花手」或「托天手」,象徵著對天地精氣的虔誠承接。五指的微彎不是隨意的,而是基於人體手部經絡分布的精密計算:拇指屬肺經,食指屬大腸經,中指屬心包經,無名指屬三焦經,小指屬心經和小腸經,五指併攏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經絡能量場。
納氣原理:雙掌形成能量收集器,透過勞宮穴建立人體與大地精氣的直接連接
撈氣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勞宮穴的運用。勞宮穴位於手掌心,是心包經的重要穴位,在氣功修練中被譽為「氣海門戶」。當我們以撈氣的手形向下採氣時,勞宮穴就像一個精密的氣壓感應器,能夠感知並吸納來自大地的精氣。這種「地氣上升」的現象在中醫理論中有著深刻的根據:地屬陰,主收藏;人體下焦腎臟也屬陰,主藏精。透過撈氣動作,我們建立了人體腎系統與大地陰精之間的直接連接。
天人合一:從大自然攝取清淨能量,經任脈與脾經加工處理融入人體能量系統
撈氣的意念訓練更加細膩。練習者需要在撈氣過程中,想像自己的雙手就像兩個靈敏的天線,能夠感知到大地深處蘊藏的生命能量。這種能量透過雙掌緩緩上升,經過手臂,流入胸腹,最終沉積在下丹田。這個過程要求練習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和寧靜,因為只有在心境澄澈的狀態下,才能真正感受到天地之氣的微妙流動。
撈氣動作對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任脈和脾經的激活上。任脈是人體正面的主要經絡,負責調節全身陰經的氣血;脾經則主運化,負責將攝入的精氣轉化為人體可以利用的能量。撈氣過程中,這兩條經絡協同工作,將從大自然中攝取的清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使其能夠順利融入人體的能量系統。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當人體處於放鬆狀態並進行深度呼吸時,副交感神經會被激活,促進消化吸收功能,增強免疫力。撈氣動作正是透過這種機制,幫助身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有益因子。
第15-16式:回氣與彈足——能量轉換的關鍵樞紐
承上啟下的轉換功能
繼第11-12式的回氣與左彈足後,第15-16式重複了相同的動作模式,但此時的身體狀態已經因為推氣撈氣而發生了質的變化。轉身回氣不僅僅是一個收氣動作,更是整個氣機循環中的重要轉換點。
回氣的深化效應
左手爪式扣於氣戶穴,配合身體的轉動和步法的變換,將剛剛通過撈氣獲得的清氣進一步導入體內深層。此時的回氣動作有三重功效:
- 封存清氣:避免新獲得的天地能量停留在體表而散失
- 導引下行:將上焦的清氣引導至中下焦,完成能量的重新分配
- 穩定氣機:透過爪式與氣戶的精準配合,穩定整體氣場
彈足的激活作用
右彈足的重複練習在此時顯得格外重要。經過推氣撈氣的能量交換後,下焦的氣機需要進一步激活才能承接上焦下傳的清氣。透過對左腳大拇趾的彈撥刺激:
- 激發湧泉:直接激發湧泉穴的收納功能,使腎經系統處於最佳納氣狀態
- 三經交會:刺激肝經、脾經、腎經在足趾的交會點,促進下焦氣血流通
- 上下呼應:與上焦的回氣動作形成內外交融的完整練法
第17-18式:右側重複(推氣-撈氣)——陰陽對稱的完美體現
左右對稱的氣功哲學
根據中醫陰陽平衡的理論,任何單側的能量調節都必須在對側得到相應的平衡,否則就會造成氣機的偏盛偏衰。因此在完成左側的回氣、彈足、推氣、撈氣後,接著要在右側重複動作,形成完整的左右對稱循環。
這種設計不僅是動作上的對稱美學,更重要的是生理上的平衡需求:
- 經絡平衡:確保左右兩側經絡都得到充分的疏通和調節
- 臟腑協調:左右對稱的動作有助於臟腑功能的協調發展
- 氣機流暢:避免因單側練習造成的氣機偏盛或偏衰
重複中的深化
第17式的右側推氣與第13式相比,其效果往往更加顯著。此時身體已經充分熱身,氣機已經全面啟動,右側的推氣能夠更深層地清理臟腑中的濁氣。特別是對於肝膽系統的排毒,右側推氣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肝臟位於人體右側,右向推氣能夠更直接地促進肝氣的疏洩。
第18式的右側撈氣則是整個六式循環的收官之作。經過前面五式的鋪墊,此時的撈氣不再是單純的納氣動作,而是對整個練功過程的總結和封存。這一次的撈氣,不僅要吸納天地清氣,更要將前面所有動作產生的正面能量進行最後的整合,使其在體內形成一個穩定的能量結構。
整體功法的系統性思考
六式一體的循環系統
第13-18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氣機處理系統:
- 第13式推氣:排出左側濁氣
- 第14式撈氣:吸納天地清氣
- 第15式回氣:收納能量入體
- 第16式彈足:啟動下焦氣機
- 第17式推氣:排出右側濁氣
- 第18式撈氣:完成最後的能量收納
這個循環體現了氣功練習的完整流程:啟動-疏通-清理-收納-平衡-鞏固。
360度全方位調節
這六式動作真正實現了360度疏通全身經絡的目標:
- 水平方向:左右推氣、撈氣,平衡左右氣機
- 垂直方向:回氣上收、彈足下通,貫通上下氣道
- 前後方向:轉身回氣,調節前後氣機
練功心法與注意事項
意念配合:每個動作都要配合相應的意念,推氣時意想濁氣外排,撈氣時意想清氣內納,回氣時意想能量歸位,彈足時意想湧泉開通。
呼吸協調:推氣時自然呼氣,撈氣時自然吸氣,回氣時氣息內斂,彈足時呼吸平穩。
力度控制:所有動作都要柔中帶力,不可過於用力,也不可過於鬆散。推氣有推的意念,撈氣有收的意念,但都要在放鬆的狀態下進行。
循序漸進:初學者可以先把動作做準確,再逐步加入氣感和意念。有了一定基礎後,再追求動作與氣機的完美配合。
結語:陰陽平衡,天人合一
第13-18式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大雁功法的核心特色——陰陽對稱、天人合一。透過推氣排濁、撈氣納清、回氣歸源、彈足通脈的完整循環,我們不僅鍛鍊了身體,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自己的身心和諧相處。
練氣如同用水灌田,會灌更要會收,會排更要會納。這六式動作教會我們的不僅是氣功技法,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懂得取捨,懂得平衡,懂得在天地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陰陽變化中保持內在的和諧與穩定。
每一次的推氣撈氣,都是一次身心的淨化與滋養;每一次的左右平衡,都是一次生命能量的重新整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強健了體魄,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顆清明平靜的心,這才是大雁功法最珍貴的餽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