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五月,指的就是農曆五月,這時候進入明顯的濕熱氣候,百毒爭相出籠。古代南方山林裡常會生出瘴氣,就是在濕熱蒸鬱之下產生的致病毒氣,會引發瘴病或瘧疾。
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指出,在夏季多雨潮濕的環境下,人體特別容易濕熱內積,除了身體出現很多類似上火的症狀,像是眼睛紅腫、口舌生瘡、咽喉痛、頭暈、尿黃、便祕等。還要注意中暑、皮膚濕癢、腸胃不適等問題都會大爆發。
夏至在端午節過後,開始進入全年最濕熱的期間,此時暑氣挾著濕氣而來,濕熱之邪盛行,更容易醞釀心火。因為我們的五臟當中,心具有火的特性,又被中醫稱為陽臟或火臟。所以夏季是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高發季節,白雁老師特別提醒要注意保養好我們的心氣。
【節氣小百科】夏至一陰生
夏至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凡事物極必反,所以此時也是陽極轉陰,「一陰初生」的開始。可以說夏至以前是陽氣當道;夏至過後,陽氣漸消,陰氣漸長。
你會感覺到,夏至後的天氣越來越熱,但是這種熱是帶著「陽中有陰」的特性,也就是又熱又濕,人很容易感覺頭暈、頭脹、胸悶、睏倦,沒有精神,這就是暑濕在傷人了。
陰陽大轉換,冬病夏治
白雁老師指出,夏至正處於天地之氣相交,陰陽大轉換的時候,此時陽氣最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
我們人體臟腑氣血也會受到天地運行的影響,在夏至這天,人體代謝也最旺盛,是排毒和調整體質的最佳時機。
從夏至開始練功練滿27天,是練功之人每年不可錯過的「夏練三伏」,也就是利用陽氣最旺的時候,不僅鎖陽還能驅寒,有效驅除體內的寒氣和濕氣,達到增加衛氣,提升人體免疫力的絕佳效果。
特別是本身有陽氣不足的問題,像是平常容易手腳冰涼、怕風又怕冷,還有容易流汗感冒的人,利用夏至陽氣旺的特點,將藏伏在臟腑的寒濕之氣驅散,就能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夏至節氣養生學2招:
夏至防火毒,平衡臟氣
①陰陽協調,保養心臟
當外頭的太陽熱力四射,人們的精神活動也受到陽氣的鼓動,變的煩躁,想發火,情緒波動大。
中醫指出,夏季屬火,火氣又通於心。在炎熱的夏天,很多人的火氣特別大,心中好像燒著一團無名火,讓人情緒暴躁易怒,想要發脾氣,這不僅是心火過旺了,也會增加心的負擔。
夏至過後,暑、濕、熱相蒸,容易讓人心火旺、小腸積熱,這些火毒沒有排出去就會堆積在臟腑中,阻礙五臟的氣血運行,傷害人體健康。白雁老師建議,飲食上可以增加苦味食物,減少酸味食物。並且多練靜功,靜則生陰,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
白雁老師也提醒,夏天不要在太陽最烈、陽氣最盛的午時(中午11點~1點)練功。練完動功,最後可以靜功如七星心法,讓身體慢慢安靜下來,汗微止後再收功。
②中暑預防與緊急處理
夏天常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中暑的機率反而會更大,白雁老師提供一個小秘訣:「進冷氣房時先喝熱水,出冷氣房就喝溫涼的水,但不能喝冰水」。
如果喜愛戶外運動的人,可以在脖子上掛一條毛巾,白雁老師表示很多人中暑是因曝曬到後頸部位,毛巾除了擋太陽,還可以把汗吸掉,能預防中暑現象。
白雁老師指出,若自覺有上火的感覺,或是有中暑反應,像是覺得頭暈、肩頸緊、視力模糊,心神很燥、手指肚如脫水般有條紋的皺摺等,就表示有些輕微中暑了。
這時候只補充水是不夠的,腎氣已護不住水份,水一喝完立刻就想尿光。中暑除了可以喝綠豆湯,刮痧的效果會快一點,白雁老師說明,並非一年四季都能刮痧,但炎熱的夏天就是適合刮痧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