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
  • Blog
  • /
  • 小寒教你補腎陽,化解濕寒毒,手腳冰、做惡夢、腰冷腰痛

小寒教你補腎陽,化解濕寒毒,手腳冰、做惡夢、腰冷腰痛

總編輯

27 10 月, 2023 in 總編輯

手腳冰、做惡夢,身體中了寒濕毒小寒過後就到了全年最冷的三九天,陽虛體質的人特別難熬,如果不注重調養,容易患心臟病和高血壓,或病情加重,甚至中風機率也增高。

很多人天冷就不愛動,越不動身體就越冷越硬,血管也會跟著變冷變硬。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提醒,節氣來到小寒,是全年最冷的時候,要小心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人加重病情,中風人數可能增多。

從中醫來說,人體的血液「遇寒則凝」,只有身體溫暖了,血液循環才能流動順暢,也表示身體有充足的能量來抵禦嚴寒。

陽氣不足,人特別怕冷

新聞曾報導一位91歲的老奶奶,霸佔醫院病床4年多,醫院切斷冷氣想逼她出院,沒想到老奶奶怕冷不怕熱,就算夏天也不用吹冷氣,反而一年到頭開著電暖爐。這是因為老年人體內陽氣不足,驅逐寒氣的能量不夠,人就特別怕冷。陽氣不足會有哪些表現呢?

1.四肢冰冷:冬天人體在外的陽氣變少了,而四肢相對於臟腑來說就屬於人體外部,四肢陽氣減弱,所以很多人冬天會手腳冰冷,加 上人體缺乏能量,就容易畏寒怕冷。

2.食谷不化:在冬天天地間的陽氣都收藏入地了,人體的陽氣也收藏到臟腑裡,這時候脾胃的氣血充盈,消化能力也較強,所以說冬天要比夏天適合吃冰,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陽氣不足的人,脾胃較寒,沒有能力把食物好好轉化,不僅消化不好,吸收也不良,吃了很快就拉出去,而不好的東西又排不出去,留在身體裡。

3.睡不好,沒精神:陽氣足的人,睡覺睡得安穩,醒來很有精神,這就是中醫說的潛陽。反過來說,陽氣不足的人,就會懶的動,醒著時沒精神,睡著了也容易醒。

4.濕氣重,肚子大:陽氣不足的人往往腹部鬆軟肥滿,肚子涼涼的,顯示體內濕氣重。

下半身陽氣不足,是腎陽虛

冬天日照少,到了夜晚熱能散去,地面陰氣重,寒氣就會從腳底竄升到人體,這就是「寒從腳下起」,會讓人手腳冰冷,特別是下半身容易著涼受寒。

古人認為「腎陽為三焦元氣之主」,而肚臍以下屬於下焦,也是由腎所管。如果下半身陽氣不足,表示寒邪會由下往上傷害腎陽,造成腎陽虛。腎陽就是元陽,也是身體的能量,當身體能量不足以驅寒,人就會出現怕冷、腰部冷痛、手腳冰冷等寒症。

中醫說,腎主恐,一個人腎氣不足,還會產生恐懼害怕。白雁老師提到,有的人晚上常做惡夢,像是被鬼追,跑不動,或黑暗的夢境,根本原因是腎氣不足,這種人應該也會有腰痠、尿頻等狀況。

所以小寒養生,除了注意禦寒、驅寒,更要加強下半身的保暖,避免寒邪傷了下焦和腎陽。

白雁老師建議,運動可以改善下半身陽氣不足,例如氣功運動就很重視下半身的鍛鍊,雖然動作和緩,卻能很快帶動身體下半部的熱能,練功幾分鐘就能感覺身體熱了起來,兩腿也變的溫暖。只要下半身溫暖了,寒症自然就能消除。

練功之人「冬練三九」,就是在最冷的天氣裡堅持鍛鍊,可以固本培元,提高身體抵禦寒冷、病邪的能力。中醫說動則生陽,動起來就會有陽氣產生,而陽氣足,腎氣就會足,因為腎主一身之陽,所以補充陽氣了,就等於強壯了腎氣。

小寒節氣養生學2招

腰腹要暖,排寒濕毒

小寒正值隆冬,此時土氣旺,腎氣弱,飲食上最好增加苦食,減少甜食,有助於補心助肺調腎臟。

在溫補的同時,也要努力排寒濕毒,特別是下焦容易會有寒濕,會造成小腿浮腫、老年人關節疼痛、女性肚子涼、肚子痛等症狀。所以在冬天腰腹部一定要保暖好,例如多按摩或艾灸,刺激肚臍下的關元穴,和後腰的腎俞穴,可以加速下腹部的氣血循環。

學會暖體功,身體自帶暖暖包

白雁老師指出,練氣功加強經脈的疏通,對散寒祛濕、活血化瘀有很好的功效,例如經常手腳冰冷的人可以多練暖體功,幫身體補足陽氣,連手腳末端也能達到氣血充盈的狀態。

1.左腳伸直在前,右腳彎曲在後。

2.兩手手掌上下顫動,從身體兩側抬起,再從前方慢慢落下,做完七次後將左腳拉回。

3.換右腳在前,左腳在後,重複顫掌7次後收回右腳。

簡單和學得快

第一次接觸氣功嗎?來聽一場完整免費教學講座

讓你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元氣指數

近期課程以及活動

#1

5/5

系統課:大雁五行相生法(需學過和氣舒壓法)

回春活血補氣,大雁行氣通脈。回春 + 大雁,效果大於2。白雁氣功最重要的2大課程架構,缺一不可。
• 2500年歷史源自道家崑崙派功法大雁功,經白雁老師改編,效果更快,更容易學
• 調節全身血脈,是改善血液循環的最佳功法
• 針對過敏、體弱、氣虛、全身僵硬、各種疼痛、肝膽問題、兒童近視、抗癌、病後復健最適合
• 最安全的功法,8歲到80歲都能學,立即感覺身體輕鬆,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