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到了小暑,除了更熱,還變得更濕了,這就是暑氣的特性,也是中醫五行中的「火」。俗話說:小暑小熱,大暑大熱,人體也會跟著節氣變化,火氣越來越旺。
中醫說暑必挾濕,當暑濕聯合起來侵犯人體,會覺得身體特別勞累、悶熱、煩躁、精神委靡,還會增加中暑、腸胃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機率。
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提到,暑氣進到人體,火邪會大量消耗人體的津液,濕邪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即使補充再多水分,身體也無法吸收,特別是氣虛、燥熱體質、體內濕氣重的人,最容易犯暑病。
【節氣小百科】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暑」這個字,上下兩個日,中間夾著一個土。當天上有火熱太陽炙烤,地下又有濕熱上蒸,大地被火熱之氣烘烤著,就好像鍋裡煎著的麵餅,就要被大火煎糊了。
夏季炎熱潮濕,火邪和濕邪過盛,就稱為暑邪。人體五臟之中,脾屬土,一旦受暑邪侵犯,脾胃會受損,消化吸收功能減弱,人體就容易生出暑病,出現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腹瀉、黏膩等狀況。
健脾祛濕養元氣
小暑是中醫裡面「長夏」的開始,長夏對應五臟中的脾,長夏濕熱最重,而脾卻喜燥惡濕,脾胃最怕濕氣重,因此這時候要特別重視胃腸調養。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胃如果有問題,都會在臉上反映出來。白雁老師指出,脾主口唇,如果嘴唇發暗、腫痛或長口瘡,就表示脾胃有濕熱。如果舌頭胖大,周圍有齒痕,舌苔厚膩,這些都顯示脾濕很重。
另外,早上起床眼泡浮腫,得活動之後才消腫,或是鼻頭愛出汗,這些現象都是脾胃虛有濕氣的表現。
白雁老師說,預防暑病上身,要想辦法將體內過多的火氣和濕氣排出去,方法就是健脾祛濕。脾胃強健才能助消化,當我們的消化功能良好,就能有利於排大小便,把多餘的濕氣排出去,達到自然祛濕的作用。
夏季人體的陽氣在外,陰氣內伏,腹部相對較涼,脾胃裡陰寒濕氣重,很多人因為脾虛沒胃口,懶的動,只想吹著冷氣吃冰品喝涼飲,這樣更會消耗脾胃的陽氣,消化力越來越弱。
白雁老師強調,暑濕日益加重的長夏期間,仍是出汗排毒的好時機,每天練氣功幫助排除體內的寒濕之氣,是健脾祛濕、補養脾胃最好的運動方式,脾胃陽氣增加,就能慢慢恢復脾胃的生機和功能。
節氣養生2招:
小暑平衡火氣,腸胃順暢舒服
①疏通後背散火氣
小暑要適度運動和充分休息,讓新陳代謝維持順暢,心情保持愉快。
中醫認為夏季屬火,陽氣主要散於體表,而人體陽氣最盛的地方就在我們的後背。背後的督脈總管人體一身的陽氣,平時太少運動的人,督脈很容易瘀阻,人體過多的火氣散不掉,人們就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心煩不安。
白雁老師表示,要疏通督脈,除了藉太陽曬後背外,每天慢運動更能有效打通瘀阻的經絡,達到提振陽氣,消滅火氣,平衡全身氣血循環的功效。
②吃酸吃甜看體質
小暑在飲食上以清淡好消化為主,多吃清熱、化濕、健脾、益氣的食物,以減少脾胃負擔。
中醫認為,酸性可以生津液,有祛暑的作用。只是酸的偏於瀉,甜的偏於補,所以胖人可多吃酸,瘦人可多吃甜。更重要的是看個人脾胃狀況,如果脾胃虛寒就要少酸多甜;但如果脾胃容易上火的人,則要少甜多酸,才能正確保健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