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節氣在五月梅雨季前後,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高溫潮濕很容易侵擾人體健康。最近很多人雙腳水腫,身體沉重,頭部昏沉倦怠,腸胃不舒服,大便黏稠沖不太乾淨,以及皮膚搔癢過敏也很常見,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說,這些其實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
【節氣小百科】小滿,盈而未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提到,「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夏天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到了小滿節氣,夏收作物就要進入成熟階段,將熟未熟尚有成長空間,還得繼續給作物追肥、澆水。
小滿也帶有雨水盈而未滿的意思,若小滿缺水的話會影響作物生長;但是水太多太滿,又怕濕氣氾濫破壞收成。最好就是小滿的程度,雨量充足又不至於溢滿成災。
對人體也是一樣,這時候陽光熾熱,陽氣在外,人們的生理活動旺盛,消耗的「陽」也較多,所以應該隨時進行補充,才不會讓身體的五臟六腑受到損傷。同時在夏天該適度出汗排毒,又不能大汗淋漓傷了「陰」,不多不少陰陽平衡度過小滿節氣,是增強體質的關鍵。
內濕排不出,身體又濕又重
白雁老師指出,小滿是夏天第二個節氣,地底下陰寒的濕氣都被熱出來,加上夏天人的毛孔開放,濕氣更容易入侵,如果這時候你的身體陽氣不足,就會全身又濕又重,尤其濕氣喜歡往下走,除了大便不順,又濕又黏;還容易形成腳氣,兩腳又臭又濕。
小滿時節的濕熱環境,最容易誘發皮膚病,這個時節乾燥性皮膚病患者症狀有所改善,但濕性皮膚病卻增多,尤其氣血循環不好的人,不易排汗,就容易長痱子、濕疹、腳氣、汗斑、手足癬、帶狀皰疹等,根源就是內濕排不出去。
皮膚病患者9成脾虛
從中醫五行學說來看,脾屬土,脾就跟土地一樣,很容易吸水,所以太多濕氣侵入體內,最容易損傷到脾。
中醫說脾主運化,具有運化水穀精微和水液代謝的功能,把食物轉化成氣血能量,才能滋養我們的皮膚。但是脾胃功能虛弱的人,對食物及水濕的運化能力都很差,濕邪長期滯留體內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
以皮膚病患者來說,9成都有脾虛的問題。白雁老師提到,當脾胃不和,水濕內生,脾濕久了就會變脾虛,身體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出去,最後就會溢於皮膚,透過起疹子、長痘痘、頭臉油膩、生出各種爛瘡腫毒等途徑排出體外。
陽氣足,就有能力清除體內濕毒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傷人的陽氣,特別是脾陽受損,體內濕氣會增加,不只皮膚問題多,人的脾氣也變煩躁,就是脾濕和脾虛的結果。
白雁老師強調,運動出汗是很好的祛濕方法,特別是長期待在冷氣房的人,最好每天早起慢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和毒素,活絡身體器官運作,達到補脾虛的效果,腸胃功能調理好,才能徹底解決各種皮膚問題。
練氣功補陽氣,是補脾最好的方式。人體陽氣足了,脾胃功能恢復順暢,就有能力清除體內的濕毒,大部分皮膚病患者在調理脾胃後,皮膚狀況都明顯好轉。
節氣養生TIPS:
2大行動力過小滿
①不出大汗,降低運動強度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而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夏天出汗太多,會傷心陰、耗心陽,還要小心夏天溫度高,血量多分布於體表,會出現心腦缺血的現象,所以夏天要降低運動強度,避免過度出汗。
白雁老師提醒,夏天養心重點在於「慢」。不只生活節奏減慢,生命活動的節奏也要慢下來,例如氣功慢運動幫助心跳減慢,呼吸頻率降低,心臟才能得到休息。
②戒生冷,練功散內熱
炎熱的天氣,很多人會覺得燥熱,想吹冷氣或喝冷飲讓身體涼快一點,其實是人體有內熱散不出去。
這時候冷氣冷飲只是將內熱壓下去,並不是真的散熱,而且冰品、冷飲、生冷食物還會吃進更多濕寒之氣,直接損害脾胃,內熱不但沒緩解,反而在體內燒得更猛烈。白雁老師建議練功出汗,是散熱最有效的方法,練完全身輕鬆,心情也放鬆,你會明顯感覺到不再這麼燥熱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