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用看的?也可以用聽的
天氣變化對於人的心理有絕對影響,例如:陰雨天容易讓人心理低落、煩悶;悶熱常使人急躁不安。而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好發期,這時候不僅氣溫、氣壓很不穩定,春雨連綿,濕度加大,人的情緒也跟著陰晴不定,容易出現情緒不穩、煩躁易怒、沮喪抑鬱等症狀。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指出,天氣變化大,情緒也跟著起伏大,不但容易肝功能失調,肝脾也常鬧不和,讓人心煩易怒,腹脹腹瀉,婦科與皮膚問題也層出不窮,這時最重要的是疏通氣血,將濁氣排出,整個人才能氣血調和,皮膚穩定。
肝氣鬱滯,堵到中焦
根據中醫理論,肝藏血,主疏泄,肝有調節血量,舒暢氣機,調暢情志的作用。
白雁老師指出,經常情緒焦慮、抑鬱的人,容易肝氣鬱結,導致人體諸氣不順,氣機不疏,濁氣就容易內留,引發情緒失調、內分泌紊亂,甚至免疫功能降低。例如會出現頭痛失眠、眼睛酸澀、血壓升高、感冒不斷、肥胖、便祕等症狀。
在五行中,肝和脾又會相互影響,中醫說「肝木克脾土」,一個人肝氣鬱滯,胃氣就會上升,人會反胃沒食欲,長期下來造成脾氣虛弱。反過來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很多脾虛濕氣重的人,氣血津液生成受阻,也會造成肝血虛、肝氣虛,導致肝疏泄失常。
從臟腑位置來看,脾胃肝膽位在中焦,具有溝通上下的作用。一旦中焦不通,就會造成「上熱下寒」的狀況,也就是上半身易上火,下半身易寒涼,中焦堵的人,還常常消化不良,肚子大又硬是最明顯的特徵。
肝脾不和,婦科、皮膚毛病多
肝鬱脾虛同時出現,中焦不能運轉,人會出現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小腹寒涼、腹脹、月經不調、便秘或便溏等症狀。這便是中醫說的肝脾不和,常發生在女性身上,特別是平時情緒抑鬱,煩躁易怒的人常因肝氣鬱結,引發臟腑功能失調。
黃帝內經說:「女子以肝為先天」,這是因為女人以血為本,而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主運化,一旦肝脾不調,不僅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不能藏血;脾的運化功能也失常,導致脾不能統血。對女性來說,就常引發婦科問題,如經前頭痛、胸脹、經痛,甚至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也很常見。
肝鬱脾虛也意味脾胃無力運化水濕,會造成很多濕氣、濁氣滯留,產生各種皮膚問題,像是皮膚粗糙、過敏、長痘、濕疹、牛皮癬等。白雁老師說:「中焦是人體氣血、陰陽平衡的樞紐,會有婦科或皮膚問題,最重要的是疏通中焦,將中焦濁氣排出,整個人才能氣血調和,皮膚穩定。」
陽氣主宰人體氣血能量
中醫常說:「百病皆生於氣」。白雁老師認為,現代人容易肝鬱脾虛,主要還是久居室內,陽氣不足;加上坐太久,運動少,人比較容易出現憂鬱、肝鬱的特徵。尤其女性相對來說,更容易陽氣不足和運動不足。
古人說春夏要養陽氣,一旦人體內陽氣不足,人不但會抑鬱,還會脾虛。中醫說,春生夏長,這時候自然界的陽氣向上生發,人體氣血也由裡向外發散,裡面的陽氣就相對不足了,最好多走出戶外,曬曬太陽,讓自然界的陽氣補充到我們的身體。
而我們吃了東西,能不能化生成氣血,也要靠陽氣的能量來轉化。古人都知道,什麼時令就該吃什麼食物,而春天就要多吃蔬菜,我們看「蔬」這個字,上面是草,底下是疏通的疏,表示春天所吃的蔬菜,可以在人體很快運行起來。
改善肝鬱脾虛,先學排濁
白雁老師指出,每個人面對各種壓力、不正常的氣候、不良的情緒,使身體每天產生很多濁氣。濁氣不除,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再加上年紀的增加,身體的代謝能力減弱,濁氣廢物排不掉,就會囤積在體內,久了便會危害人體健康。
舉例來說,很多人長期思慮過度,所謂「思則氣結」,心裡經常糾結,焦慮緊繃,腸道也不會通暢。當底下積滯堵住了,上面就沒有胃口,人不想吃東西,也就沒有氣血能量的來源。
再比方說,很多人經常頭痛,也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有關。黃帝內經說:「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只要能升清降濁,使腸胃通暢,自然解決頭痛耳鳴等問題。
所以中醫十分重視調養脾胃,只要脾土健運,腸道暢通,人有胃口想吃東西,都不用藥物來補,脾胃自動將食物轉化成氣血,補養全身肌肉筋骨,增強免疫功能,幫助人體自動調節適應環境的變化。
顫掌抖濁,啟動身體排濁的能力
要改善肝鬱脾虛,運動是最好的方法,很多研究發現,人體持續運動會產生快樂激素,能讓人心情愉悅。許多白雁氣功的學員都表示,練習氣功養生運動,是每天最愉快的時候,練功過程中不斷打嗝、放屁,這就是一種氣機疏泄,也是最自然的調節。
白雁老師也強調,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人體的平衡,練功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幫助身體多餘的濕濁代謝出去,使臟腑各安其位,運行順暢。練功後不但全身舒暢,心情都變鬆快,當我們肝不鬱了,脾自然也就不虛了。
具體怎麼做呢?白雁老師建議,除了顫掌這個基礎功之外,每天早晚各加5次的抖濁,促使濁氣向下,清氣向上,改善身體的氣血循環;同時配合充足睡眠,與全面素食10天,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身體大掃除,對於調理氣血,改善肝鬱脾虛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