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一門源遠流長的健康養生術,自古至今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內經》開始,透過調理身心來保健治病,再到名醫如張仲景、華佗等人的實踐,氣功一直以其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實用價值影響著世代。今天,讓我們一起輕鬆探索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智慧。
氣功的歷史軌跡
氣功起源於中國古代,《內經》早已提及氣功治病方法的原理、意義。這些原理成為後來醫學家們不斷總結和發展的基礎。
1.張仲景 & 華佗 開創氣功應用於醫學
■張仲景:
醫聖本人也是氣功專家,其著作《傷寒雜病論》至今對氣功治療有著深遠影響。
■華佗:
以其創編的「五禽戲」聞名,通過模仿動物動作來增進健康。
2.梁朝「陶弘景」的養生理論
梁朝的陶弘景撰寫「養性延命錄」,敘述養性延命的理論及方法。
3.宋朝孫思邈 & 張伯端的醫學著作
■孫思邈:
宋朝的孫思邈,有一代藥王之稱,除了醫術精湛,更以延年益壽之術聞名,他身體力行實踐豐富的氣功養生經驗,最後活到141歲的高壽。
■張伯端:
張伯端乃道家真人,創立了內丹學奇經八脈理論,他的真氣通八脈觀點是內家導引修煉的理論基礎,他創立的奇經八脈的巡行路線既細緻又精準,並留下經典著作《八脈經》,闡述了任督二脈對人體的重要意義。
4.明清時期氣功研究如火如荼

■醫學家李時珍給予八脈經極高評價
李時珍除了名著「本草綱目」外,其在脈學方面,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一書,專論不與臟腑相連的經脈,而這本書也成為現今中醫學的經典著作之一,李時珍認為任督二脈是人體生命的「子午」。及明清時期的李時珍、張景岳等,都對氣功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景岳、楊繼洲、王肯堂、葉天士等人都是明清時期推動氣功發展的代表人物
氣功的歷史並非僅限於醫學領域,它還對儒家、道教等文化有所貢獻,成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影響深遠。
氣功的核心理論博大精深、簡單易學
氣功的理論雖博大精深,但實際上非常易於理解和學習。它主要通過三大法門來達到調理氣血、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
1.調息(呼吸法)
調息就是通過調節呼吸來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氣機的流通。例如,深腹式呼吸法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
2. 導引(身體動作)
導引是通過特定的身體動作來引導和促進氣血在體內的流動,這有助於疏通經絡,增進健康。
3. 存思(意念集中)
存思就是將意識集中於呼吸和動作之上,以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這在修煉氣功時尤為重要。

貼心提醒:
■虛實冷熱的區分:
在練功時需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如虛則守一補之,實則導引以瀉之,熱則呼吸以涼之,寒則閉氣以溫之。
■練功方法不當反而傷身
如果練功過於用力或方法不當,就可能會出現氣逆痰火、上下二脫等偏病。當然歷代醫家也在實踐中提出解方,例如適當服用黃芪、補心丹等中藥輔助調理。
■所以學習與練習氣功,找對老師及方法很重要。
氣功的推廣與發展
■氣功除醫學發展,更跨學術領域發展
氣功除醫學領域外,氣功的影響也深遠到其他學術和文化領域。儒家、道教等不同學派均對氣功有所探索和發展,使其成為一門融合了中國傳統思想和現代健康理念的綜合性修煉方式。
氣功的傳播和發展歷程中,尤以明清時期為最為繁榮時期。王陽明等新儒家大師創導出優秀的儒家功法、道教全真派的《伍柳仙蹤》、《性命圭旨》等著作綜合佛道之長處,使功法更臻完善。
■今日氣功受到全球民眾喜愛
近代氣功學說雖一度中落,但近期重新得到振興與發展,現今氣功文化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全球人民的喜愛。
氣功的現代意義
氣功雖有千年歷史,其理論與方法仍然適用於當今社會。無論是為了增強身體素質、改善健康狀態,還是追求身心靈的平衡和調和,氣功都提供了一條簡單而有效的路徑,只要持之以恒地練習,一定會收獲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好處。
免費試聽課程!
如果你想要學習完整的氣功功法,非常推薦來學習入門課程,和氣舒壓法,能夠改善大部分中年後初老的問題。立即參加我們的免費試聽課程,親身體驗氣功對健康的神奇效果!歡迎你來聽近期的免費體驗課程:https://e-qi.org/harmonyqi-pain-m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