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正月的節氣,這個時候溫差大,天氣忽冷忽熱、乍暖還寒,很容易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影響。尤其自然界陽氣升騰,雨水一多,地濕之氣也升上來,對人體的危害就是容易濕困脾胃,所以調理脾胃是養生重點,身體的水液代謝要跟陽氣的生發同步,體內氣血循環才會好,否則胃不好的、氣不足的、易上火的問題都來了。
【節氣小百科】雨水節,雨水代替雪
雨水節氣後,降雪機率變小,表示降水的開始,雨量逐漸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雨水節氣是「天一生水」,意思是雨水節氣過後,氣溫回暖,冰雪開始融化,降雨也增多,充滿春回大地的生機。
春屬木,而水能生木,春天有升騰的陽氣,和雨水的滋潤,就能使草木萌動,生機勃發。但反過來說,春季肝氣旺盛,脾土較弱,因此養肝補脾是養生重點。
風濕兩邪扼殺陽氣
春的主氣是風,也是最容易受風邪侵襲的季節,加上春雨綿綿使陰濕加重,風邪與濕邪是損傷人體陽氣的兩大殺手,造成抵抗力下降,體內有濕的人就容易頭痛、四肢沉重、腰痠背痛、消化不良,還有關節炎也容易發作。
古人說,風為百病之長,春天的暖風加上雨水,除了容易引發風濕,也會引起濕疹、蕁麻疹、過敏性皮膚炎復發。有些人則容易出現上火症狀,像是口舌乾燥、嘴唇乾裂、口腔潰爛等虛火旺的現象。
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指出,雖然一年四季都有風,但是春天的風愛鑽骨頭縫,特別是侵襲人的脖子。像是風池穴在頭頸部接縫的地方;還有風府穴,頸椎凹下去的地方,都是風容易聚集之地,不但容易受風,也容易藏病。俗話說「神仙也怕腦後風」,就是要人盡量避免頸後受風。
氣鬱體質易舊病復發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春天肝氣旺盛,人體的肝膽之氣也要能生發。感受到春天的生發之氣,人體氣血也開始由裡向外走,也就是從臟腑往四肢發散,這時候如果沒有正確生發肝氣,就會導致肝鬱氣滯。
而氣鬱體質的人,肝功能較弱,不能好好生發肝氣,在春天容易發脾氣、生悶氣,也容易生病或是舊病復發,病情加重。
白雁老師提到「肝主氣」,如果出現易煩躁、愛發脾氣的現象,都跟肝氣有關,例如女性長期肝鬱氣滯,就容易有月經不調的問題。所以養肝保健是春季最重要的事,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肝氣才能順暢調達。
養脾第一步:調暢肝氣
春季雨水多空氣潮濕,濕邪困在脾胃,會造成人體水濕不化,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部脂肪廢物堆積。這段時間要注意袪濕,養護脾胃,而養脾第一點就是要調暢肝氣。
因為「肝木克脾土」,如果肝木生發疏泄太過,會克傷脾土,造成脾胃氣虛。反之,如果肝氣鬱結疏泄不良,則容易造成氣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白雁老師從氣學角度補充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有運化水穀,生成氣血,滋養五臟的功能,脾胃好,吸收就好,人的體質也會變好。一旦脾弱脾虛,五臟也會跟著變虛弱,而脾最怕濕,因為濕邪會損傷脾胃陽氣,造成脾濕。所以養脾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健脾利濕,清除體內濕邪,恢復脾的運化功能。
運動出汗是祛除體內濕氣最好的方法,尤其濕氣越重的人,越要多運動。白雁老師建議可以多做氣功運動,鍛鍊人體氣機升降順暢,帶動氣血運行順暢,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恢復。練了幾分鐘,身體馬上有感,會有打嗝、哈欠、流鼻涕等反應,幫助身體排出濁氣,水液代謝良好。
雨水節氣養生學2招
早起晨練疏肝氣
春天是舒展、宣洩、開放的季節,萬物就要復甦、萌芽,大地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人們也要開始活動舒展身體,讓陽氣往體表生發出去。
注意初春人體陽氣不穩,容易散泄,最好以和緩柔緩的慢運動舒展身體,微微出汗,讓陽氣往體表生發出去。不適合劇烈運動大汗淋漓,使陽氣受損,白雁老師建議睡前可以按摩肚子和提肛,有運脾和固腎的效果,幫助養護體內陽氣,提振陽氣。
少酸多甘祛濕氣
飲食清淡,不吃燥熱的食物,也不貪吃寒涼的食物,以免脾氣受損,寒濕滯留體內。
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調養脾胃要少吃酸多吃甜,如韭菜、百合、豆苗、春筍、山藥、蓮藕、馬蹄等等清甜健脾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