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我的膝蓋就是氣象台,當關節開始隱隱作痛,就知道又要變天了」。而每到換季,門診、急診、住院人數都會增加2~3成!養生專家白雁指出,外在變化會左右人體健康,例如高溫多濕的氣候,容易使人中暑;寒流來襲常誘發心肌梗塞;陰雨綿綿的季節,腦溢血、猝死的人也會增多。
5月的第一個節氣是立夏,馬上就要入夏,就在春夏交接的時候,很多人發現自己的睡眠不穩定,呼吸道不舒服,皮膚也容易乾癢、過敏、發紅。甚至這段期間你可能有過感冒、拉肚子,肩頸痛、腰痛、腳痛復發,頭痛、暈眩發作,原來都跟換季天氣作怪有關。
健康氣象學,不生病少生病
白雁提到,季節轉換常造成人體生理節律紊亂,還會影響我們的內分泌,使人情緒變敏感,容易焦慮、暴躁、歇斯底里。
還有人只要一遇到天氣變了,舊傷就發作,疼痛會加劇,甚至病情更加重,如頭痛、肩頸痛、關節痛、腰痠背痛等,都是典型的「天氣痛」。
這種因為天氣轉變而引發人們生理心理各方面不適,還有個名稱叫做「氣象病」,就是因氣候變化使人生病,或使宿疾惡化,例如花粉症在日本是國民病,可以從春天回暖的2月持續到5月份,就是最普遍的氣象病。
一換季就犯病,看醫生、吃藥、擦藥、復健、按摩,不但荷包大失血,更麻煩的是這次緩解了,下次換季照樣發作,而且常常一個人不舒服,全家人日子也跟著難過,對有些人來說,每次換季都要付很大代價。
古有氣象病,天地人不和諧
有人說,氣象病是現代文明病,實際上,古希臘時代的人就知道氣象變化是一種致病因素。一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已經把氣溫、濕度等氣象變化納入中醫範圍裡。
白雁提到,古人不但懂得觀測天象,更將天文氣象知識應用到生活裡。比方說,古人養生講求「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地發生變化,人的身體也會跟著有變化,因此人跟天地之間要保持和諧狀態,才能讓我們身心都舒適。
換句話說,當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不和諧,人就容易生病。特別是季節轉換時,人體很容易調適不良,而影響身心狀態,所以古人提倡節氣養生,就是順應天地的氣候變化,增加人體的調節適應能力,減少天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春夏火邪潛伏,臟腑失調
現代人對氣溫變化很敏感,遇到天氣冷熱驟變,人體容易受外邪影響,出現疲倦、乏力、失眠、頭痛、氣短、心悸、情緒激動等換季綜合症狀。
中醫說的外邪,主要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並且會有鮮明的季節性,例如春天易外感風邪,夏天多暑多濕,秋天多燥,冬天多寒。在五行中,春天屬木,夏天屬火,而木生火,春夏之交天氣漸熱,人體很容易外感火熱邪氣,並且潛伏在我們的臟腑裡。
這時候常引發肝膽火氣大,表現是早上起床口苦,牙齦腫痛或出血。黃帝內經說,肝膽開竅於目,如果是眼睛腫脹、疼痛、充血,也表示肝膽有火。還有,肝膽火常誘發帶狀疱疹,更嚴重的甚至爆發肝炎。
此外,中醫認為火克金,春夏之交的火邪會鼓舞心火,並大量耗傷人體的津液,傷害肺和大腸,表現包括乾咳、咽喉腫痛癢、鼻子乾、流鼻血、皮膚乾燥搔癢、便秘等。火邪也會造成脾胃火大,出現口唇乾燥、口腔潰爛。
立夏易水腫上火,流汗排熱去火最好
春夏交接,氣溫上升,濕度增加,身體又開始水腫。陽氣能幫助人體祛濕排濁,清除身體的濕熱火毒。透過顫掌調動陽氣是好辦法,能促進身體流汗排熱,有效消除水腫,還能去除心理上的燥熱感。
顫掌降火氣,提高人體適應力
白雁指出,容易出現氣象病或換季綜合症的人,以久居室內、少運動、體質較弱的人為主,尤其20~50歲女性居多,平時對冷熱變化比較敏感。
這類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陽氣不足,身體太堵。他們身上的氣鬱結不通,中醫認為氣鬱結會生內熱,人就容易上火,久了會引起局部血瘀,產生紅腫熱痛的反應。從體質來說,陰虛陽亢型的人體內津液不足,比較容易生出虛火,但陽亢是一種假象,其實他們是陰少了才顯得陽多了,並不是真的陽過盛。
那麼氣堵了,火大了,該怎麼降火呢?中醫改善氣血瘀堵的做法就是疏通經絡,打通氣血。但是對一般人來說,譬如光是解頭痛的穴道,就有百會穴、合谷穴、神門穴、風池穴、太衝穴等,要精準找到位置按壓並不容易。
白雁建議,這時候其實高舉兩手做顫掌,簡單就能啟動6條經脈,快速調動氣血,對於打通氣堵,平衡陰陽很有幫助。借助顫掌之力平衡五臟陰陽,改善氣血循環,幫助身體排濁去火,你會明顯有感疲勞緩解,睡眠改善,整體身體素質提升,往後換季不再動不動就感冒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