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從立春開始,此時嚴寒還沒有消退,但是逐漸會有東風送暖,大地解凍,萬物也開始甦醒。
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提醒,並不是一到立春就馬上春暖花開,這時候天氣很不穩定,驟冷驟熱都有可能,還要小心「倒春寒」,所以在立春節氣養生上要特別注意「春捂」,不要急著脫去冬衣。
白雁老師說明,立春時節,萬物萌發,人體毛孔也要慢慢張開,太早開放自己的體表腠理,風寒很容易趁虛而入,讓人感冒生病,還會損傷初生的陽氣,招來傷身的後果。
【節氣小百科】立春養陽
立春前後,陰寒未盡,陽氣漸生。按照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春主生,是生發的意思。
春天來了,大地變暖,天地的能量,也就是陽氣開始上升,水氣往上蒸騰,能量也從地裡往上走,人體也要順應大自然,將潛藏體內的陽氣從臟腑往外散發。
反之,如果沒能在春天好好生發陽氣,體內之氣不是瘀堵在臟腑,就是往上衝到頭部,讓人疲倦、煩躁、頭痛、口乾、睡不好,這些都是體內陰陽不調和的結果。
立春鼓動陽氣,身體動起來
春天是舒展、宣洩、開放的季節,萬物就要復甦、萌芽,大地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人們也要開始活動舒展身體,讓陽氣往體表生發出去。
黃帝內經裡面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發,就是生發、發散、發芽的意思;陳,是舊的,之前累積下來的東西。
白雁老師解釋說,春天要能「發」的好,必須有先前的累積,也就是在冬天養精蓄銳紮好根,春天才會有足夠的能量生發。
舉例來說,很多成長發育中的孩子在冬天好吃好睡,儲存夠多能量,到了春天盡情活動身體,就會像抽芽般一下子長高,因為春三月是一年中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延伸閱讀:3分鐘打通氣血!白雁老師的「鬆頸功」,一個動作解除肩頸僵硬
立春之時把邪氣從體內趕出去
白雁老師補充,發陳還有推陳出新的意思,好比窩在身體裡一個冬天的陳舊東西,要在春天發散出去。例如潛伏在體內的邪氣會發散出來,所以春天容易舊病復發,像是肝炎、膽結石、關節炎、氣喘等疾病多發。
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冬天沒有養藏能量精血,到了春天又不多活動氣血,邪氣散不出去,抗病力又降低,人就容易得病。春天因為天氣變暖,一些季節流行性的傳染病開始盛行,很多人哮喘、過敏也容易發作。
白雁老師提醒,讓身體的生發機制運行順暢,是春天的養生重點。如果春天陽氣生發受阻,邪氣凝聚到夏天就會讓人生暑病,所以把握每個節氣養生,調理身體機能到最佳狀態就可以常保安康。
節氣養生TIPS:
2大行動力過立春
①早起晨練疏肝氣
立春之後,人體氣血流通要比冬天頻繁的多,是肝陽生發的好時機。中醫說「動則養形,活則血流」,多活動才能保持氣血暢通,而且一切活動都要順應陽氣的生發,陽氣生發的好,人就會有活力。
白雁老師提到,立春後天亮的早一點,我們也要跟著早起,每天練習和緩不劇烈的氣功運動,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最有助提升陽氣,讓人一天都精神飽滿。
②吃對食物補胃氣
春天肝木克脾土,脾胃功能會受到抑制,所以需要補養我們的胃氣,只有將胃氣養好,食物才能生化成氣血,轉化為身體的營養。
白雁老師建議,立春後多吃有利於發散的食物,像是蔥薑蒜、韭菜、香椿、豆芽等;或是大棗、蓮子、山藥這類溫陽性的食物。中醫說這是「升補」,用來補充我們體內損耗的津液和陽氣,並增強肝臟和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