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是所有人的新年新希望,但你怎麼知道自己不健康?是因為生病嗎?還是覺得沒體力?還是覺得病都不會好?
白雁老師告訴大家,無論你是哪一種,一定都有沒力、身體不順暢的感覺,這就符合「不健康」。老師說,古人造字有智慧,現在就來教大家從氣學的角度看「健康」二字。
「人」+「建」就是好有力
說到「健康」,我們聯想到的是一個人精神奕奕,兩眼有神,四肢靈活,心情愉悅。即使七老八十,走起路來依然抬頭挺胸,腿腳有力,面色紅潤沒有老態,生病也能好起來,白雁老師說「健康」的人不只是「不生病」,還要有體力、有精力、有活力、有恢復力,而「有力的人」,古人用一個字代表,正是「健」。
「健」拆開來看,就是「人」加上「建」。我們說建設、建立,「建」帶有動力、力量、可承受重量的意思,任何東西加上「建」,就是有力的。舉例來說,「肉」加上「建」就是「腱」,「腱」又稱為肌腱,能承受張力、重量,富有韌性與彈性,有回復力,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組織。
「木」加上「建」是「楗」,則代表有力的木頭,在古代就是門上插的木條,橫的是關,豎的就叫「楗」。如果「金」加上「建」是「鍵」,就是有力的金屬,像卡榫,常用於機械,齒輪與軸之間的連接處,有些文化也會把「鍵」當作鑰匙的意思。
元氣是根,氣足而有力
「人」加上「建」,就是有力的人。什麼樣的人有力?白雁老師說「氣足而有力」,精滿氣足,精氣神飽滿的人就有力,這個力就是元氣帶來的生命力,現代人常說能量,也是健康的根本。幾千年前,《黃帝八十一難經》就提到「氣者,人之根本」,氣是人的根本,人就像大樹一樣,樹根健康強壯,才能開展茂密的枝葉,把生命力傳導出來。
這道理,從中醫診脈就可看出,氣虛的人就脈搏無力,氣足的人就脈搏有力,元氣飽滿才能將力量傳達到末梢,而傳達順暢,古人又叫做「康」。
氣順了,身體健康不塞車
說到「康」,白雁老師請大家回想自己的經驗,有沒有過自己或年紀較輕的小孩子,渾身充滿精力,卻因為沒出去玩,或是沒地方舒展,覺得心情鬱悶,頭脹昏沉?這就是那個精力,那個元氣悶住了,雖然有力,但卻從頭到腳不舒服,沒有讓身體康順。
《逸周書·諡法解》就提到:「淵源流通曰康」,康就是能順暢流通,元氣不順如:氣堵、氣滯,都是慢性病的溫床。氣堵、氣滯容易產生氣濁,濁氣在體內,沒有適當排出,就容易氣化–液化–固化產生各種毒素,造成生理機能失調,免疫力下降。
五臟也要條條大路通羅馬
康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各方面通暢。在古書《爾雅》就曾經提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達,就是通暢,一條通暢的路,古人叫做道路,要是有分岔為二,就叫歧,我們常見的十字路口就叫衢,能通達五個方向的路就叫「康」,所謂康莊大道,就是通達各種方向的道路。
白雁老師說明,五臟生五氣,心脾肺腎肝也要能相互通暢滋養,相生相剋,才能康順平和,暢達到四肢末梢,長養精氣神。白雁老師說,人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三百六十五絡,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地方堵住,形成弱臟,就會影響百分之九十九健康的地方,所以「康」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健」「康」兼具,人才快活
「健」和「康」都重要,白雁老師提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壓為例就是缺乏健,是一種元氣虛弱,血打不上來,心臟需要施加更大的壓力,才能把氣血輸送到全身,造成血壓增加。血管堵塞,就是不康,營養無法流動到需要的地方,容易在重大器官如腦部甚至造成缺氧,長久累積,如果有些臟腑吸收不到養分,也會纖維化,讓臟腑失去正常的功能。
所以人人都需要「健康」,如果只有健卻不康,人容易暴躁煩悶,血脈賁張;如果康而不健,就像乾枯的河道無法孕育生命,沒有生機。
健康的根本是元氣,需要正確的養生法調養疏通。氣功,正是調氣養氣的直接方法,白雁老師說,氣功不是為了不生病才練,是為了「健康」而練,只要天天給自己10分鐘,就可以達到排濁、疏通、補養元氣的功效,常保健康身心,快樂生活。